RSS信息聚合 | 繁體 | 注册 | 登录 | 会员中心 | 退出 | 【免费发布信息】 | 服务电话:0543-5070686

一顾茅庐—诸葛草庐游记——张海鹰

2017-11-13 08:23:45 作者:见内容 来源: 浏览次数: 评论 0

 一顾茅庐——诸葛草庐游记
题记:
 一顾茅庐——诸葛草庐游记

题记:

“三顾茅庐”的故事妇孺皆知。孩提时的我就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崇拜不已,盼望有一天能亲眼目睹他隐居求志的地方。30余年后,我终于踏上诸葛亮曾经结庐躬耕之地——诸葛草庐。当年,刘备“三顾茅庐”,得以“三分天下”;如今,笔者“一顾茅庐”,得以实现儿时的愿望。

诸葛草庐位于河南省南阳市西郊卧龙岗上的武侯祠,它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和军事家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时的故址,也是世人瞻仰和祭拜诸葛亮的地方。

    在武侯祠入口处,导游热情地自问自答:“为什么叫‘武侯祠’呢?”“那是因为做过蜀汉丞相的诸葛亮死后谥‘忠武侯’的缘故。”接着,她如数家珍,“据清康熙《龙岗志》记载,武侯祠始建于魏晋后期,经历代的不断修缮和增建,形成了今天占地200多亩、殿房150多间、楹联70多副、碑刻300多块的规模,是我国纪念诸葛亮最大的古建筑群。大家看,我们眼前这座武侯祠的布局风格是元明时期的,可木构建筑却多是明清两朝时重建或增建的。祠院依岗而建,南滨白河,北障紫山,地势开阔,势如卧龙。院内丛竹飒飒,松柏森森,潭水清碧,景色宜人。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诱人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肯定会让亲们流连忘返,不虚此行!”

  走进武侯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三门四柱、布满雕饰的石坊——“千古人龙”,它是赞誉诸葛亮为人中之龙,隐喻卧龙岗是藏龙卧虎之地。绕过石坊,是清道光年间所立的“三顾坊”。导游指着石坊上刻着的“汉昭烈皇帝三顾处”八个大字解释说,这是为了纪念刘备三顾纳贤而立。石坊的北侧有一卧龙潭,潭边原有三棵古楸树,相传当年刘、关、张三顾茅庐时曾在此系马。如今,潭边尚存的那一棵古楸树仍然枝繁叶茂。导游打趣地问我:“你猜一猜,1700多年前,这棵树上拴的马是谁的坐骑呢?”我想,那一定是刘备刘皇叔的马。当年,诸葛亮一篇《隆中对》,为刘备定下“三分天下”的大计。

  穿过“三顾坊”,走过“仙人桥”,直抵古朴端庄的山门——武侯祠正门,门额石匾上“武侯祠”三个大字为郭沫若所题。过了山门,即进入武侯祠的第一进院落。庭院宽敞,古柏蔽日,青砖墁地,古朴自然。导游手指甬道上一石坊说,正面所书“三代遗才”是赞扬诸葛亮的才能、品德可与伊尹、吕尚、傅说等贤人相比;反面“韬略宗师”则是赞扬诸葛亮的文韬武略。与石坊相对应的是武侯祠的主体建筑——由拜殿和大殿两部分组成的大拜殿,其正门悬挂着清道光三年南阳知府廖文锦行书“隐居求志”匾额。大殿暖阁中有诸葛亮端坐的泥塑像,身披鹤氅,羽扇纶巾,展现了诸葛亮包藏万机的风姿。殿堂的檐下柱上挂满了历代文人墨客、风流雅士所题的楹联和匾额,可见世人对诸葛亮的敬重仰慕之情,“立品于莘野渭滨之间表读出师两朝勋业惊司马;结庐在紫峰白水以侧曲吟梁父千载风云起卧龙。”这副楹联充分称颂了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和丰功伟绩……

  绕过大拜殿拾阶而上,即进入了一处静谧秀丽的院落,院内翠柏丛中簇拥着一座八角攒尖式建筑,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诸葛草庐。草庐为砖木结构,茅草盖顶,回廊相通,古朴简陋。庐内竖明成化十四年石碑一通,正面刻有“汉诸葛孔明旧庐”七个大字,庐内及门额上悬挂着郭沫若、于右任所书之匾额。草庐八角挑起,悬挂八只风铃,以八卦阵势别具风格。“身居一庐八面景”,导游介绍道,“卧龙岗古柏亭、野云庵、伴月台、躬耕亭、小虹桥、抱膝石、老龙洞等景点在这里都可以看到。”果不出此言,坐庐中小憩,近可观八面景致,远可思千古佳话。

  来到位于中轴线末端、武侯祠的最高建筑——宁远楼时,门柱上悬挂的一副名联吸引了我:“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从来治蜀要深思。”此联脍炙人口,言简意赅,在高度评价诸葛亮的同时,又强调了审时度势的重要性,充溢着深刻而生动的正与反、宽与严、和与战、文治与武功等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因而,当年毛泽东极力推崇这副对联,誉其为发人深思的“施政篇”和“治安策”。

  在武侯祠,我还饶有兴致地游览了“三顾堂”“关张殿”“卧龙道院”“读书台”等景点,其中,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手书的前、后《出师表》碑刻最吸引游人的眼球。此碑刻由21块石碑组成,刻工精良,铁画银勾,风骨神秀,洋洋洒洒。

  南阳武侯祠,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中国目前保存的九处武侯祠之一。

文友点评

徐海霞:张海鹰是位高产作家,文章涉及各种文体,凭着深厚的文化功底,堪称篇篇经典。游记,作为众多文体的一种,最为难写,而海鹰先生的这篇游记却让人眼前一亮,让读者跟着他去了诸葛草庐一游,欲罢不能。诸葛亮是人们说不尽的话题,他是无数国人的偶像。人们欣赏他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更敬佩他的勤奋执着和清正廉洁。而作者的游记,却让人随着景点匾额、楹联等让人了解了诸葛的高风亮节和丰功伟绩。作者用饱含感情的笔墨描述了诸葛如今,斯人远去,旧物难寻,今天要想近距离接触他,感受他的情怀和初心,就只有来凭吊这间草庐了。作者用深厚的文字描述出诸葛审时度势的个性,充溢着深刻而生动的正与反、宽与严、和与战、文治与武功等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通过草庐,让人对诸葛其人有更深的了解。我想,一个人无论走多远,地位有多高,最终会叶落归根、魂归故里的。海鹰先生借助草庐——诸葛先生人生出发的初始之地,描述出他在此隐居多年,因而一定留存了他的灵魂。正是藏于草庐的锐气和智慧,成就了他的伟业和名声;正是隐于朝夕的行和情怀,成就了他的仁义和忠诚。在一场万水千山的跋涉里,作者相信他的灵魂始终如皎洁的白月光,静谧,从容,不热烈,不张扬,就像这幽静的草庐,以一种安然的姿态在岁月中沉淀,从容书写着从久远历史走来的雨雪风霜。

张海鹰还擅长以节气为题撰写散文,已在本报发表此类作品多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张永军老师为此类文章写了点评:

张海鹰的文章,每以善于发见、机杼别出而见长。兼之学养厚重、史料丰赡,更增可读性。作者由“二十四节气”落笔,感念诸般,使人一致百思,不觉情动于衷而形于外,堪可称道。德国美学家、接受美学的创立者姚思曾提出一个著名的论点:“一个作品,即使印成书,没有阅读之前,也只是半成品”。窃以为,读海鹰先生的文章,最在我们与作者的“互动”中,感受其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各以其情而自得,藉此促成自己之进益为上。荀子劝曰,君子学不可以已;孔子留蔡,弦歌未尝一日辍。我们必当见贤思齐,而鉴之、勉之、行之。

                                                 ——《无棣大众•副刊》2017年10月10日第 348 期

[错误报告]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投稿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

本站推荐

联盟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