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信息聚合 | 繁體 | 注册 | 登录 | 会员中心 | 退出 | 【免费发布信息】 | 服务电话:0543-5070686

故事创作让人生更精彩—张海鹰

2017-11-13 08:19:29 作者:见内容 来源: 浏览次数: 评论 0

 故事创作让人生更精彩
张海鹰 
 
我是20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参加工作的。参加工作前,我喜欢看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故事会》和百花文艺出版社主办的《小说月报》;参加工作后,除了教了两三年书外,我一直从事
 故事创作让人生更精彩

张海鹰 

 

我是20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参加工作的。参加工作前,我喜欢看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故事会》和百花文艺出版社主办的《小说月报》;参加工作后,除了教了两三年书外,我一直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故事会》《小说月报》这类文学期刊很少再看,有关新闻专业的书籍倒是没少看。新闻以事实说话必须真实,而故事是可以虚构的。做梦也没有想到,写了20多年新闻的我还能写故事。

2010年11月,无棣县“挖掘宣传吴式芬,促进无棣大繁荣”文化宣传指挥部成立后不久,我在不知情下被充实到指挥部下设的文学创作组创作吴式芬家族故事,并任副组长。我是搞新闻的,新闻写作与故事创作是两码事。于是,我向有关领导谈了自己的想法,电视台编辑工作忙,自己又是外乡人,对无棣文史知之甚少,无法承担文学创作重任。领导答复我,电视台的编辑工作不能丢下,故事的创作也不能耽误。没办法,我只好赶鸭子上架,上午去指挥部创作组创作故事,下午回电视台编辑《无棣新闻》。  

开弓没有回头箭。很快,我将写好的《吴重憙智赎京汉铁路管理权》《吴葑与鸡公山》等故事请创作组组长门福通审看。门组长看后笑道:“不愧是老记者,出手就是快!不过,写的不像故事像新闻。”是啊,故事需要有情节、有冲突,不能平白直叙。于是,我静下心来搜集资料。

吴氏家族虽为“明清山东仕宦六大家族”之一,被誉为“进士世家”“尚书门第”,但在民间几乎没留下什么轶事和传说。为了创作出既详实又生动的故事,我只能从庞杂的史料中寻找“蛛丝马迹”,筛选创作线索,再加上合理想象,进行艺术加工。史料记载,吴式芬“善鼓琴”。仅仅这3个字,却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写下一篇四千多字的凄美的爱情故事——《吴公摔琴祭亡妻》,故事里植入大量历代经典诗词,并揉进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故事、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将吴式芬与其夫人刘氏的深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洋洋洒洒近万言的《吴坛煮酒郑板桥赋诗》则是我创作的又一篇得意之作,它是我仅凭郑板桥写给时任江苏巡抚吴坛的一首五言诗而创,故事中巧妙地揉入无棣历史人文,其中金丝小枣、醉枣、醉虾、虾酱、卤蟹、锅炮鱼、大山烧鸡等地方特产和名吃,成为吴坛和郑板桥交往的媒介,也成了宣传、推介无棣的“道具”。

“海丰吴氏”始祖吴士安祖籍安徽休宁璜源,明永乐二年举家从河北迁安南门里来到无棣县东南关村定居,从此子孙繁衍。为此,我写出了《吴式芬家族故事集》的开篇之作——《“海丰吴氏”在无棣落户生息》,完善了“海丰吴氏”的“来龙去脉”。“海丰吴氏”第十世孙吴自肃是吴氏家族“以文教兴家、以科举入仕”崛起第一人,其为官政绩卓著、为学著作斐然,吴氏子孙纷纷以其为榜样,刺股悬梁,奋发读书,科举取仕为官,家族兴旺发达。于是,我创作了《“海丰吴氏”首名进士吴自肃》。

“艺苑鸿才、禁林硕望”的吴式芬是故事集里的“主角”,他半生为官一生求学,堪称“海丰吴氏的文化宗师”,我仅写了《“双虞壶斋”的由来》《吴公抗英扬国威》《朱印“寒荒”棉衣暖民心》《吴公遗言励子孙》等6个关于吴式芬的故事,而将创作故事的侧重点放在“海丰吴氏的重心人物”吴绍诗、吴垣、吴坛父子三人及堪称“海丰吴氏最后的辉煌”的吴重憙等人物身上,并创作了《无棣历史上的“法学世家”》《“三掌节钺”的吴家人》《吴绍诗典衣恤灾民》《吴垣湖北赈灾殉职》《吴坛智破淫妇杀夫案》《吴重憙创办“中国红十字会”》等21个关于他们的故事。在故事创作中,考虑到吴氏家族成员大都在外地为官,造福他乡,但他们在家乡无棣仗义疏财、积德行善的事儿却鲜为人知。于是,我创作了《吴志德大义助乡邻》《“大善人”吴永孕》《吴自肃“出租”宝马》《吴绍诗丁忧三载宅心仁厚扬美名》《吴重憙位高不忘母校》《吴峋与希贤书院》等故事,弥补了这一缺憾。

经过近四个月的笔耕不辍,我一共创作吴式芬家族故事45篇、约10万字。因各种原因,我忍痛割舍了6篇故事,最终收录进《吴式芬家族故事集》一书里的故事为39篇、约8万字。

2011年7月,40万字、108篇的《吴式芬家族故事集》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反映无棣吴氏家族历史文化的评书《红顶清风》主播刘兰芳在《吴式芬家族故事集》之《序言》里这样写到:“一人一故事,一城一传奇。本书所集成的一百单八个故事,都是根据有关史实创作、编写的,基本上做到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可以说,既是故事,也是历史;既是写照,也是传奇。用这种通俗生动、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来宣传推介吴式芬和吴氏家族文化,让社会上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喜欢吴氏家族文化,可以达到小故事、大文章的宣传效果。” 

我不但能写故事,还能编故事。

在创作吴式芬家族故事的同时,我还兼任《吴式芬家族故事集》副主编的工作。“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我和部分创作人员用了近两个月时间,对108篇故事稿进行了3次审读、修改、润色、校对,最终完成定稿,付梓。说句实话,编审故事比创作故事还要辛苦。每篇故事都要逐字逐句地看,逐字逐句地改,付出的心血可想而知。故事集定稿后,我又协助门福通同志数十次与印刷商通过QQ、电子邮件等方式就故事集的开本、封面、腰封、字体、版面、色彩、插图,以及纸张材料、印刷、装订及工艺等各个环节的艺术设计进行沟通、协商,为故事集的高质量印刷出版做了大量工作。

鉴于我在创作吴式芬家族故事和编审《吴式芬家族故事集》期间的突出表现,继而担任了于2013年6月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的80回、53.3万字的新编历史评书《红顶清风》的副主编。同时,我还为无棣吴氏家族文化电视剧《家风》(暂定名)剧本的创作提供了50余万字的故事素材。

这以后,写故事成了我业余生活的一部分,先后写了《敢跟美国海军陆战队抗衡的首任台北知府王文棨》《李之仪与董九一段鲜为人知的恋情》《无棣历史上唯一的壮元——普颜不花》《无棣张公祠背后的故事》《无棣籍一品大员杨巍的廉洁<遗嘱>》《与戚继光同心协力御倭寇的谷中虚》《吴绍诗父子呕心沥血纂修考释<大清律例>》《“箩筐总督”张人骏》《袁世凯为吴重憙发“退休金”》《李山与郭沫若的书画情谊》等名人故事、《红旗插上无棣城》《不能忘却的“刘郑王惨案”》《刀币吓退日本兵》等抗战故事、《豆子䴚:无棣的“水泊梁山”》《“打鱼杀家”石桥堡》《“五铢”背后的“刀光剑影”》《“帝赐街”的由来》等民间故事,以及《“大山奶奶”送子记》《白鹤观的由来》《山口井的由来》等神话故事。这其中,有数十篇故事先后被《无棣大众》《鲁北晚报》《渤海晨刊》《滨州日报》等报刊采用,并先后被收录到《无棣文史》(第四辑)、《无棣人文故事精粹》、《无棣景点故事与美文》(第一、二辑)、《全景无棣故事集》和《车王古镇》以及无棣县小学生校园读本《起步》等书。

今年春夏,我应文友之请,为《沧海桑田》(暂定名)撰写故事,由此触动了我的心愿。那就是,再过十年八年我离岗时,也写一部关于自己的故事,就叫《鹰翔棣州》吧,鹰翔棣州,笔耕不辍。

\

                          ——《无棣大众•副刊》2017年9月5日第 344 期

[错误报告]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投稿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

本站推荐

联盟广告